别把文本解读上升为道德强加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1-23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禹天建 绘

  ■广东省潮安县金石大寨中学 林金炎

 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,语文教学要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。“三维目标”明确规定,既要落实“知识与技能”、“过程与方法”目标,又要突出“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”的目标。的确,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,可这种有机的统一却被不少语文教师误读为——每篇课文都得落实“三维目标”,甚至进而误解为每节课都得将思想教育提升到与知识学习、能力培养并重的地位。因此,一些教师由于怕忽视了文本思想性的拔高,而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。有时,更是把一种莫须有的思想解读生硬地强加给学生。这些教师牺牲了文本的“庐山真面目”,人为地给许多课文都贴上了“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”的标签。

  为赋新词强说愁

  【课例1】

  一位教师教学“蒹葭”一文时,设计了关于“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”的教学目标:让学生学习诗中主人公执著追求的精神。于是,在诗歌品读结束时,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,教育学生:每个人都要有理想,即使是处于“蒙眬”状态的理想也行。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,每个人都要像诗中的主人公那样,坚定不移、持之以恒地追求下去,“溯洄从之”、“溯游从之”。经过自己的努力,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。

  【思考与建议】

  “蒹葭”这首诗出自《诗经》“秦风”,诗歌内容比较单纯,涉及的是人类永恒的题材——爱情。诗歌主要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,主人公在蒹苍露白的河畔,徘徊往复,神魂颠倒,心焦地寻求思念的恋人。因而,在教学“蒹葭”一文时,教师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拔高。可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,我们却发现,授课教师从诗歌如此单纯的内容中挖掘出了深厚的思想主题,并上升至追求理想的境界。其实,越是这样生搬硬套,达到的效果越会适得其反。新课标倡导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“三维目标”,但这并不等于每篇课文都需要或是有必要对学生进行“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”教育。上述课例实际上等于在对学生进行“道德强加”。

  笔者认为,在这节课上,教师应该把教学的重点落在引领学生品读诗歌的意境之美,以及诗歌的独特写法上。在教学中,教师有时可以适当“厚此薄彼”,“厚”文本的赏析,“薄”文章意蕴的盲目提升。作为语文教师,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把一篇篇单纯的课文解读成“道德文章”。有时候,我们在教学时,只需要单单纯纯、干干净净地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百花园中,心无旁骛地、专心致志地感受语文之美即可。

  南辕北辙的误解

  【课例2】

  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师讲“羚羊木雕”这篇课文,课上的一个教学片断耐人寻味。

  师:刚才,我们都读了“父母发现羚羊木雕消失之后的态度”这一部分,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妈妈在发现羚羊木雕不见时的神态的词语。

  生1:突然、紧紧地盯着、十分严厉、坚定……

  师:那爸爸呢?爸爸的态度又是如何?

  生2:爸爸说:“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,怎么能自作主张呢?”

  师:说得对!那从爸爸妈妈的表现中,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?

  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,达成一致意见——爸爸妈妈重财轻义、心胸狭隘,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了严重伤害。

  师:是的,因为爸爸妈妈的重财轻义,差点断送了一段美好的友情。作为学生,我们能不能像爸爸妈妈那样呢?

  学生讨论。讨论的结果是:绝对不能像爸爸妈妈那样。

  【思考与建议】

  听到此处,笔者如鲠在喉,不吐不快。教师竟然把误读的文本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铺垫!爸爸妈妈难道是重财轻义,心胸狭隘的人吗?带着这个问题,我查阅了教学参考书,可教学参考书居然也是同一套说法,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。“羚羊木雕”一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“我”把羚羊木雕送给好友万芳,父母发觉后,要“我”去要回来,“我”无奈,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还给“我”。“我”的父母在这件事的处理过程中,的确有些不妥,但并不能因此在父母头上强加一个“重财轻义,心胸狭隘”的罪名,更没有必要对学生灌输“不要像父母那样”的道德准则。从文本的内涵出发,教师完全可以从“父母与子女思想上存在代沟,需要好好沟通”这个角度去考虑,而不是胡乱、误解父母的行为。再者,课文只是作家张之路创作的一篇小说,小说中“我”的行为、思想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。即使“我”代表作者的思想,但这样的思想也未必没有其局限性。其实,这只是教材中的一个例子,可教师却缺乏“火眼金睛”,导致学生在解读上南辕北辙。

  “羚羊木雕”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比较接近,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。针对上面这个教学课例,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补救:让学生针对父母与“我”的做法进行讨论和评价。使学生明确——父母有错,“我”也有错,为避免发生类似的事情,父母与子女之间需要加强沟通。同时,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理解,只是在“我”的眼里,父母才是“重财轻义,心胸狭隘的人”,而“我”的思想观点并不一定就正确。另外,教师还应针对现在的学生个性张扬这个特点,引导学生设身处地、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。

  在阅读教学中,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不会像两个质量相等的砝码,在天平上总保持着平衡的状态。其实,在不同类型、不同特点的文章中,天平可以有所倾斜。教师在落实“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”的教学时,切忌无中生有,更不能错误解读。否则,道德教育会演变成“道德强加”,这既牺牲了文本,有时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造成错误的扭曲。